您的位置:首页>频道 > 汽车 >

车企跟风降价与保利润矛盾如何破解

2023-03-07 13:54:08    来源:第一电动


【资料图】

最近,随着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刮起,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与过去很多的不同。由于许多新车刚上市就被动的卷入到价格战之中,表面上看,是为了顺应市场降价需要,容易使新产品很好的融入市场;但实际看,除了竞争更加惨烈以外,还存在着被迫陷入到降价与利润失衡的矛盾之中,这样一来,在考验企业承受力的同时,也对新势力造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挑战。

近日,在零跑汽车举办的发布会上,所推出的数款新车,都无一例外的进行了价格向下调整。甚至,新推出的零跑C11的降价,更是推出超乎人们想象的降价幅度,这不免让人引发了对降价与利益产生矛盾的思考。其中,最令人担忧的是,企业一旦将“赔本赚吆喝”变成常态怎么办。为此,在国内汽车大多都存在着这一问题的情况下,如果不能尽快解开这一死结,就会让更多企业付出代价的同时、也会将更多的危机转到市场与消费者身上,这或许才是最大的问题。

为何降价与利润已形成难解的问题

对于国内汽车来说,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利润率偏低的问题,这不仅表现在销量不足的企业与产品身上、甚至有些买的好的产品,也常出现“卖的越多亏得越多”的问题,这样的问题出现,大多与企业的跟风降价有关。而对于出现的问题,以往多是靠一些成熟产品来平衡,有的索性是靠相应的补贴以及政府的扶植,这样一来,一旦一些路径走不通,直接就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与波动。

以往,在竞争不很激烈的时候,这样的矛盾还不怎么尖锐,但随着传统车与新能源的直接竞争加剧、降价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这就使利润率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大。也就是说,一旦遇到价格战的逼迫,就会出现要么坚守,使车型面临更难卖出的窘境;要么随行就市的降价,容易出现被迫以割肉的问题,一来二去,其经营亏损也就成了避免不了的事情。

相比之下,国际品牌由于推新车时已经意识到对产品利润率的维护,这就使许多燃油车,在经历了国内与国际价格悬差以后,也开始不断通过价格调整来维系市场。像一些进口车与国内同型号产品,其差价都在十万以上,这就很明显地打出了利润的空间。反观国内企业,不具备这一平衡价格的空间,自然就会在价格制定方面没有了余地,一旦出现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的价格战,风险就会变得越拉越大!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,比亚迪与特斯拉在价格与利润上的差异。论销量,都处在市场的头部,而一旦从单车利润来衡量,比亚迪是一万多、特斯拉却是六万多,这样的悬差就会使企业产品不自觉的拉开差距。换句话说,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竟然如此,那么,其他企业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。

企业解开“死结”要依靠什么

谁都知道,要想解决这些问题,首先就需要靠营销手段,靠额外的补贴,其结果就是,每家车企都希望能卖出更多的产品。这样一来,销售上去了,利润率不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。但说一千道一万,最终还是要靠产品来说话,像许多跨国车企的产品,其布局覆盖了许多国家的市场,这就容易通过“东方不亮、西方亮”来平衡竞争与价格战带来的影响。而更多的国内车企,特别是新势力企业,不具备这样的腾挪能力,自然就只能被动的面对价格战,自然也就没有了产品的议价空间。可想而知,未来只能会对新制造企业越发的不利!

考虑到这些已经形成的问题,过去往往是通过政府的补贴以及各地相应的扶植,来平衡车价与利润率的矛盾问题,但随着新能源的补贴的退坡,以及不符合条件的扶植越来越少,自然需要企业在推新车时,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。换言之,企业产品要走向市场,只有拼技术与完善品牌力,才使唯一的通路。所以,这就很好的限制了靠取巧得到利益的做法。而随着国内要建立质量强国号召的发布,必然会在抓质量、维护消费权益以及惩罚以次充好制造方面,推出更多的制约举措和保障措施。所以,这也势必断掉了一些企业靠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做法!甚至可以说,只有不断的通过创新来实现品牌升级的目的,才是新产品唯一的发展道路。

客观地讲,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,降价看似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,但从长远看,这种做法仍是双刃剑。特别是,降价与利润率矛盾越发突出的情况下,就需要企业先做好创新,尽可能的打造出属于身技术优势的产品,这才能在销售上做好特色经营、在竞争上有独特的办法。也只有这样,才会依靠综合优势,让利润率得到合理的提升。否则,只依赖降价,不仅难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、也会更多地陷入到损失利润这一恶性循环之中,确实是得不偿失的......!

关键词: 企业产品 的情况下 一来二去

相关阅读